在日本,ACGN四个领域以IP的形式相互贯通,再以IP的名义各自聚齐其大量二次元拥趸,进而催生出产业下游繁复的衍生产物,如演唱会、周边、同人本等。这种闭环的产业链条,无疑是日本二次元经济发展壮大的保障。但在中国,这样的链条并不存在。当二次元经济开始席卷中国市场,无奈的中国企业却大多只能选择从购买海外IP入手。购买者甚巨,IP的价格也相应水涨船高。然而,谁都明白,没有造血能力的产业不健康,也不会持久;而当前的这种IP热,顶多只能说是虚热。行业需要破局者,去年火热的《大圣归来》算得上半个。曙光下,以奥飞动漫为代表的国内厂商也开始越来越多的接入IP制造端。不过,面对残缺的产业链和纠结的受众群体,这条路并不好走。自建IP才是出路?

国产二次元 到底有多难 (1)

在去年年初流传的一份手游IP报价中,日漫IP大多是百万元级别,个别热门题材则达到了千万元,即便是一些冷门番的报价,也大多在百万左右。然而,这份报价早已成为过去时。有匿名行业人士透露,与网传的报价不同,二次元IP在经历过一阵热潮后,总体上进入了一个不温不火的阶段,“主要是能验证IP价值的案例实在太少了,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”。

事实上,由于缺乏对二次元人群的认知,第一批日漫IP的衍生游戏基本全部折戟。创新工场投资总监陈悦天告诉记者,虽然相关公司看重二次元IP的思路没有错,但挑选的标准却错了,“到底什么才是好IP,到底什么样的IP才会有转化,很多公司都没有想清楚”。个中缘由,除了核心二次元群体刁钻的口味,其深层原因可能还来自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。

皮皮互娱创始人杨光认为,日产IP不少都是以“中二”题材为核心,并且这类题材在日本二次元经济中可谓是全年龄通杀,但这类题材照搬到中国,能带来的商业价值就较为有限。这主要由于能带来更大商业价值的泛二次元群体不可能总是接受“中二”类IP。杨光说,中国一个省的人口可能就和日本差不多,这种多元化的文化会带来更加多样化的口味,只做日漫IP,会把市场规模禁锢住。即便回到产业本身,作为产业链源头的IP如果依旧留在海外,也有可能让IP后端的产业产生沟通不畅、决策滞后等问题。

但引进日本IP及其相应的作品并非毫无意义。陈悦天说,国内的很多平台依旧需要头部内容保量,引入一些海外版权内容,自然会将用户吸引到平台,也有可能将其进一步导入到国漫IP上。只是,如若要做更长远的打算,还是需要国内企业自建IP来驱动整个产业链。

自建IP有多难?

国产二次元 到底有多难 (2)

虽然不少人都明白了自建IP的重要性,但如何将IP实现出来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。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产业成熟度。由于整个产业链尚未完全构建,动画、电视剧、真人秀、电影等各种二次元承载形式也尚未打通。事实上,从以往的规律看,IP从一种载体上诞生后,仍需要通过其他载体加以巩固并验证,缺乏流动性将会大大降低IP成功的几率。

杨光认为,做二次元IP需要强调“跨媒介”的生态概念,将各种载体形式连好扣,才能真正获得多赢。但这一点显然需要各个“扣”发展起来,现在二次元产业链没起来,也是因为围绕二次元的电影、漫画等都还较为初等。其中,作为二次元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,动画更是在国内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。

奥飞动漫首席战略官李斌告诉记者,中国并非没有动画的底子,此前日本动画有不少都由中国外包团队参与制作,以至于中国现在的动画工作室有几千个;但在这其中,真正有能力打造精品的工作室很少,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画作品的出品质量和速度。虽然奥飞自建了上十个工作室,但其产能依旧跟不上战略规划。

不过,由于产业公司一直在强调泛二次元概念,动画在这之中可能也会被直接绕过去。据了解,此前奥飞动漫已经成立了奥飞影业和妖气影业,将来将试图把有妖气平台的漫画IP甚至有可能直接孵化成后续的电影、网剧;童石网络也表示,今年将启动3部网剧、7部电影的制作,每个都会是单独的IP。这种淡化“动画”阶段的做法,愈加让泛二次元IP远离核心二次元群体,而更加贴近其他影像表现形式。但从商业价值上看,的确实现了更广的覆盖,只是牺牲了核心二次元群体强付费性的特点。

王君表示,无论如何,国产IP的打造都还在不断尝试中,大概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酝酿。“到2017年,国产IP可能就会迎来一阵爆发潮,而如今的这些二次元作品,都是在为爆发期打前奏”,他强调。而作为IP的土壤,二次元受众们可能也需要在这两年间培养出对国产IP的信心,这一点同样不是一件简单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