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的游戏市场一直很奇怪,就说我身边的朋友,他们宁可在各种网游花费将近上千,却不愿意购买一百多的gta,手游也是各种游戏内购买,去不愿意在谷歌商店入正版的手游?为什么中国玩家的消费习惯和欧美国家的不同?

很简单的一个原因:虽然是互联网时代,但是信息更加不对等,中国的互联网起到的作用不是让用户信息对等,而是让互联网的龙头老大们垄断信息,成为一个更高端的误导信息源。

首先, 问一个问题:为什么老玩家都觉得现在的国游远不如10多年前任何一款画面“粗糙”的游戏?

因为那些游戏品质更高,但是游戏行业内(对不起,这个游戏行业不是我属于的游戏开发行业,而是运营为主的行业)对于这个观点的理解是什么?因为在那个年代没什么游戏可以选择,因为没有选择所以才会觉得那些游戏好。但是对不起,我要把这些话套在现在的游戏产品上,这才是最合适的,因为现在的用户才是真的没有选择。现在的用户以为自己了解世界了,因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了,但却不知道自己所谓的消息是被各行业的龙头老大们封闭住的,所以他们没有选择。

我随口举个例子:你看腾讯游戏页面上有什么明显的位置上去放游戏机游戏吗?甚至只要不是腾讯的游戏就不会出现在这个平台上。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现象,直到2014年(没有记错的话),国内所有的游戏相关的大众杂志基本上死绝(大众软件、游戏集中营后改名Game风景线、家用电脑与游戏等等),而众多游戏门户网站也纷纷做出转型,在今天的国内已经没有人“公平”的报道游戏行情了,只有海外还有IGN之类的,可是在信息封闭的环境下,那些只看腾讯平台的用户、只看appstore(中国区又称刷榜才能露脸区)的用户,他们怎么可能知道IGN,怎么可能知道Steam?有的人也只是恰好发现了才找到了真的游戏,如果不是【运气】你没发现Wii呢?甚至很多现在的用户根本不知道wii是什么,你还真别奇怪。

很多人说信息封闭是罪魁祸首。但是为什么会造成信息封闭?

是不是真的因为那些好的游戏“功课“(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了)做得不够?其实也不是,现在国游主导游戏行业风向的真正主宰是——游戏运营产品经理!虽然他们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。你要知道很多产品经理本身并不玩游戏,几乎没有游戏玩家史(有的话也都向CP走了,至少想做个游戏策划),所以他们并没有能力做好游戏产品,他们并不知道怎么主观的去把产品经营好,于是他们只能拿着一套主流的运营模式来要求任何游戏都这样,所以当下行业什么是主流的系统,你就必须做主流系统,很简单的道理——2013、2014年的时候,你的游戏没有抽卡,他们会告诉你“这个游戏不知道要玩什么”,因为抽卡在那两年是产品收入的巨头。那真的是这些运营公司的老大没有眼光看好的产品吗?那我给你换个角度来体验体验,如果你是一家大型游戏公司的COO,你看中了一款很有潜力很不错的产品(玩了游戏30年游戏的经验告诉你的,而且产品玩法、品质真的很不错),这时候你会干什么?找你手底下的人运营,你手底下的人都是跟着你混了很多年的,然后你对他们说“哎,这个这个游戏不错,你们看谁要搞一下?”,然后这些产品经理看了,发现运营模式用主流的(确切的说是他们唯一知道的)完全不同,这下可好了,不是说探索一个模式不好,只是探索背后意味着什么?有可能失败!这样的话“我”的年终奖啊,“我朋友们”都开着玛莎拉蒂迎娶白富美了,“我”还在挤地铁,这怎么可以?所以对你说“啊呀,老大啊,你知道的,这个东西不太好搞啊,你要不找小张吧,小李也挺有经验”,这时候你怎么办?所以最后你会决定不代理这款产品,而这款产品到处碰到的情况就是这样的, 最后挂了。

为什么中国玩家的消费习惯和欧美国家的不同 (1)

好吧,不管怎么说,至少我们发现一个乐观的现象——中国用户是有消费能力的!并不是他们乐意消费买屎吃,可悲的只是他们不知道除了屎,还有更好吃的东西,仅此而已。“独立游戏”,“Steam”,当这些名词正确的(而不是被商业化的强扭概念的)传入他们耳朵的时候,一扇大门就对他们开启了,当他们感受到更多好的东西的时候,时代的车轮就会健康的向前滚动。所以作为一个游戏人,你更应该记住的教条就是:

为什么中国玩家的消费习惯和欧美国家的不同 (2)